10年前,還在澳大利亞求學的張彬宏肯定想不到,自己攻讀完化學工程專業后,隨即回到土生土長的家鄉——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,探索“魚鵝柑橙生態共同體”項目,投身鄉村振興的廣袤天地。
從“90后”海歸到“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”,張彬宏表示,選擇并扎根新會鄉村,是始于政策機遇,合于地方平臺,久于發展共贏,“從創業初期,到農技提升,再到業務擴張,每一步都離不開黨委、政府對鄉村人才的重視、支持與幫助?!?/span>
鄉村振興,關鍵靠人。近年來,新會深入落實“人才倍增”工程,在“引、育、用”上持續發力,通過盤活存量、擴大增量、激發能量,推動越來越多如張彬宏般“愛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”的人才,成為農村創新創業的主角。
聚焦“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”,新會正持續用好“葵鄉人才十條”“人才安居”等人才新政,以更大力度、更實舉措、更廣視野,引育鄉村振興重點支柱產業的農業農村專業技術人才、農村鄉土專家、非遺傳承人等,進一步撬動鄉村全面振興。
海歸青年變身鄉村工匠
廣大青年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,廣袤鄉村也是青年才俊施展才干的大舞臺。
2017年,張彬宏完成學業,歸國返鄉,創辦江門市新會區古德生態農場有限公司。按照他的構想,農場定位是綠色生態現代化農業,初期項目鎖定前景廣闊的新會柑、新會橙種植。
考慮到農作物的灌溉需要,張彬宏還盤下了一片魚塘。新會柑樹一般三年掛果,在此期間并無產出,他又將目光投向價格穩定、出欄時間短的馬岡鵝養殖。然而,前期投入已耗盡資金,企業如何接續發展?
在張彬宏步履維艱之際,江門市、新會區兩級人才管家知悉他的難處,并及時幫助其申請低息貸款幫扶,以緩解資金壓力。
度過困境后,張彬宏更是全身心撲在提升農場的運營水平上。依托承包土地的地理優勢,他創新探索出“魚鵝柑橙生態共同體”項目,踐行“以種帶養,以養促種”的立體循環、種養結合農業模式。
2019年,在人才管家的推薦下,張彬宏攜農場項目參與江門市“樂業五邑”創業創新大賽,并通過層層晉級,最終奪得金獎。
“我不僅獲得了大賽的擔保貸款支持,還收獲了專家團隊的專業指導,比如,農場要逐步建立標準化的運營管理體系?!睆埍蚝杲榻B,目前農場面積約1000畝,其中新會柑種植基地約800畝,養殖基地可同時存欄3萬余只馬崗鵝,并已完善財務、物料等規范化管理。
近年來,新會持續優化人才評價方式,探索開展新會陳皮、對蝦等專業的鄉村工匠職稱評定工作,推薦優秀人才參加國家級、省級農村人才評優活動,全面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。同時,精準培育鄉村人才,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,對高素質農民和農技推廣骨干人才進行能力提升培訓160多人次。
“創業過程中遇到不少‘攔路虎’,但我積極參與各類提升培訓、努力嘗試各類創新創業比賽,更堅定了自己堅持扎根基層、深耕農業的信心和決心?!睆埍蚝晔墙T市三級人才,此前申報了留學歸國項目資助,并獲得二等獎。
“弟弟受我的影響,2021年他在澳大利亞完成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學業后,便回國與我做起‘兄弟檔’,共同經營生態農場?!睆埍蚝赀€自豪地介紹,弟弟利用所學專業,實現了種植水肥一體化。
“種好一棵新會柑樹很講究技術,傳統種植模式沉淀了很多寶貴經驗,我們要不斷提升和創新,才能做精、做細、做強,實現高質量發展?!?022年底,張彬宏申報了新會陳皮專業的鄉村工匠副高職稱評定,并持續提高自身農技水平和管理質效。
專家智庫賦能產業升級
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,水產養殖專家陳金濤是葵鄉篇章的書寫者之一。
去年5月,新會靶向引進全區首位農業博士陳金濤,開發“雙循環”自動化養殖系統,推動脆鯛魚等水產養殖周期縮短50%,單位產出提高約十倍。
“傳統的養殖方式需要頻繁關注魚料、水質和含氧量等變化?!毙聲^大鰲鎮是水產養殖專業鎮與集裝箱專業鎮的產業融合示范地,該鎮黨委委員譚榮波表示,如遇持續性強對流天氣,養殖戶還得寸步不離守著自家魚塘。
陳金濤渴望改變這種“靠天吃飯”的產業現狀。為了吃透“雙循環”自動化養殖模式,在新會區委人才辦的搭橋牽線下,陳金濤常與國內外企業、部門單位、行業人才等進行深入交流。
基于養殖模式、育成周期、產量增長等方面的探索經驗,陳金濤帶領中集漁業水產養殖團隊,協同機械設計、環境工程、電氣工程等領域近40位專業人才,探索出無抗生素殘留的綠色養殖方式?!啊p循環’水產養殖系統換水率低,僅為原池水的5%—10%,特別適合養殖南美白對蝦、鱖魚、石斑魚、加州鱸魚等中高價水產品?!标惤饾f。
今年以來,新會不斷加大與清華大學、澳門大學等高校的合作力度,用好產學研合作基地平臺,建立鄉村振興專家智庫,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不少于5個,推動陳皮、富硒食品、水產養殖等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壯大。此外,還與華南農業大學等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,邀請農業領域專家學者到新會走訪調研60多人次,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到鄉村振興一線開展社會實踐4批41人次。
基于此,陳金濤展望,漁業產業未來可依托本地麗宮水產產業園、5G養殖試點項目等進行“延鏈”,搶灘預制菜市場新藍海。
為吸引更多人才向鄉村加速集聚,新會深入開展“引鳳歸巢”“對話新青年·高校面對面”等系列活動,吸引大學生返鄉投身鄉村振興建設。同時,充分發揮好僑胞、鄉賢寶貴人才資源,實施“百僑聯百村”“百名黨外專家獻良策”行動,鼓勵引導僑胞、鄉賢回鄉參與推動鄉村規劃建設、項目投資和產業發展。
陳金濤是江門市二級人才,新會區二類人才,已申請江門高層次人才安居租房補貼4500元/月,以及引進博士、出站博士后生活補貼20萬元?!敖衲?,我打算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,依托本地優渥的人才政策,力爭建成博士后科研創新實踐基地,集聚更多青年博士投入產業升級項目,共同攻克難關?!标惤饾f。
“一鎮一業”培育葵鄉人才
新會,因盛產蒲葵,素有“葵鄉”的美譽。經過千余年的探索,新會人將編織、繡花、繪畫和印花等工藝融為一體,在葵藝產品的加工上有很高的造詣。
“葵藝,過往作為一種職業,側重于技術,如今作為一門藝術,側重于文化?!绷位萘质切聲噰壹壏沁z傳承人、江門市一級人才,多年來投身新會葵藝的發掘、搶救、保護和傳承。他認為,非遺人才培養,要跳出非遺本身,“我希望更多青年一代,能體驗和傳承葵藝文化,更寄望高層次人才,能夠運用所學知識,創新葵藝文創產品?!?/span>
今年出臺的“葵鄉人才十條”持續釋放政策紅利,對入選國家級、省級、市級、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,分別給予15萬元、8萬元、3萬元、1萬元補貼,有效集聚新會葵藝等非遺傳承人才,幫助“老技藝”煥發新活力。2020年以來,新會新增區級以上非遺傳承人23人,為全市最多。
除了非遺人才培育,新會更深入開展“一鎮一業”鄉村振興人才培育計劃,以建設大灣區國際職教城為契機,引導院校圍繞鄉村振興重點產業設置特色專業,打造鄉村振興人才搖籃,年內新增廣東技工、粵菜師傅、南粵家政技能人才不少于7200人。
按照《江門市“十四五”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清單》劃分,新會13支“十四五”人才隊伍約153800人,其中農村人才31090人。
《2023年新會區開展鎮(街、區)“人才強基工程”的實施方案》的出臺,推動鎮人才服務驛站、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擴面提質,融合鎮(街)人才卡功能。
各鎮紛紛也行動——《雙水鎮“雙動力”人才培育工程行動方案》《古井鎮高層次人才引進激勵方案》《崖門鎮英才計劃加快建設“人才強鎮”的若干措施》《沙堆鎮高層次人才引進激勵辦法(試行)》等相繼制定落實,實現人才工作向基層一線延伸。
人才“活水”激蕩鄉村振興“一池春水”。聚焦“百千萬工程”,新會將深入推進“百企興百村”,持續鼓勵引導鄉村致富能手、產業能人等“田秀才”“土專家”帶頭成立合作社、強村富民公司、富民工坊,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。